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攻坚阶段

发布日期:2008-01-02
 
 

中国水泥网 [2007-11-21]  来源: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 上海水泥协会会长 诸葛培智  打印该页  收藏该页
 
2006年全国水泥产业形势喜人,全年销售收入321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比上年增长89.9%,是历史上效益最好的年份。2007年,1-8月,累计水泥熟料产量6008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8.63%,水泥产量8463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2.58%。累计水泥销售收入2399.02亿元,比上年增长24.09%,实现利润总额123.07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4.09%。 
 
  预计2007年水泥主要运行指标将再创历史新高,预计: 水泥产量14亿吨;水泥销售收入3,800亿元;利润总额200亿元。
 
  华东地区,同样形势喜人,2006年全国水泥产业利润中,一半来自华东地区,2007年上半年华东地区利润同比增长116%,利润额约占全国的60%。
 
  但是,华东市场也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地区,沪、苏、浙三省市又是华东地区竞争最激烈的地区。沪、苏、浙三省水泥市场是以上海区为核心市场,苏南、浙北城市群为周边市场,形成的长三角市场。以供应水泥。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市场和信息中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国内外产业集团和金融集团高度重视的地区。
 
  在大好形势下,长三角地区水泥产业的调整向纵深发展,展现出如下特点:资产重组风起云涌;节能减排行业领先;出口行情值得关注;浙商现象特色鲜明;行业自律纵深发展。
 
一,关于兼并重组
 
  国家2006年底出台的《关于公布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大型企业(集团)名单的通知》中确立60户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为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企业。
 
  华东地区有26家大型水泥企业列入国家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占全国的43%。其中,仅长三角地区,就有15家企业名列其中(不包括他们在外省投资的企业),其中:6家全国性企业、9家区域性企业,是入围企业最多的地区,占全国重点企业的近四分之一。
 
  国家支持的重点是提高产业集中度。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表示,尽管国内水泥产业集中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骨干企业正在迅速崛起,但利润率低、底子薄,相对于来势汹汹的跨国水泥集团和外资金融资本,仍然不足以抗衡。这正是国内水泥企业谋变的主要动因之一。
 
  长三角地区水泥企业是能源依赖型地区,企业集中度不高,销售额利润率从2003年以后,一路下跌,在情况较好的2006年,也在5%以下,低于全国水平。例如浙江2003年利润率曾达到13.39%,2005年跌到0.42%,2006年前三季度跌到-0.86%,比较好的2007年1-8月也仅为2.47%;低于全国5.13%的水平。该地区在国家重点支持企业中,虽然是入围企业最多的地区,仍有相当一批具规模没有入围的企业。这反映出该地区企业过于集中,缺乏领军龙头企业,市场的整合难度大。
 
  被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水泥集团如海螺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台湾水泥、嘉新水泥、亚洲水泥和摩根斯丹利、高盛、花期银行、香港中国网络等具有强大实力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看好长三角的经济战略地位,已经在这一区域内掀起整合与重组的旋风,目前已形成三角鼎立局面的雏形。
 
  资产运作最引人注目的是海螺集团。海螺最成功的经验一是抓住机遇,抢占我国两个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市场。这两个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密集地区,长三角每年有近2亿吨的水泥消费量,其中:上海的水泥消费量在2500万吨左右,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城市在1,000万吨左右,上海市和浙江全省人均消费水泥都在2000公斤左右。
 
  海螺集团在长三角构筑了资源—水路运输—市场三大生产经营体系,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将华东地区市场占有率提高至40%,主控华东市场。为迅速扩大规模,在“十五”期间就拉开了一系列资产运作的大幕
  1997年10月21日,海螺水泥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我国水泥行业首家在境外上市的水泥企业;2002年2月7日,海螺水泥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06年5月,海螺集团引入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公司两家战略投资者。摩根士丹利旗下添惠亚洲有限公司与国际金融公司,分别买下海螺集团持有的海螺水泥10.51%和3.82%的股权;
 
  2006年7月,海螺集团以9.61亿元的高价及2.3亿元银行借款担保的代价将徐州海螺出让给中国建材集团,完成了中国水泥行业最大的一起并购案。
 
  2007年一季度,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芜湖海创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已分别以375.19万股、288.21万股、286.87万股和193.22万股位列尖峰集团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大流通股。在中国建材集团与尖峰资产合作的当口,海螺集团这个举动既有战略意义又有经济价值,是一箭双雕的漂亮的运做案例。
  
  8月16日,海螺水泥公布增发获股东大会通过的公告。海螺水泥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20亿元。其中62.3亿元用于华东8条5000T/D(安徽、江西)、华南8条5000T/D(湖南、广西)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的建设,如果项目在2009年初投产,预计新增水泥及熟料的产销量将超过3000万吨,公司2009年的水泥及熟料销量则有望达到1.2亿吨。
 
  海螺拟投资32.9亿元用于25套纯低温余热发电,总装机容量441.9MW,届时公司的水泥熟料基地基本都配上纯低温余热发电。公司的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采用日本川琦重工的技术,吨熟料余热发电量在38-40度,每年可以节电31.54亿度。.如果2010年水泥产量达到1.5亿吨(折合熟料1.15亿吨),全部理想状态下可以节省电费约25亿元。
 
  海螺还拟将20亿元的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目前偿还银行贷款,降低经营风险。公司2007年一季度的资产负债率为62.29%,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随着约120亿元募集资金到位,届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望下降到51%左右,这将大大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
 
  “十一五”期间海螺集团通过资产运作,已完成在安徽沿江投资建设10多条大型生产线,完成在江苏全境、浙江宁波等地区和上海的粉磨站布局和收购业务,加紧回转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的建设;在华东地区的主控局面正在形成。
 
  除海螺集团外,长三角地区的第二股力量是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建材中联水泥)有央企和上市公司背景,虽然是水泥行业的后起之秀,但依托资产运作,发展迅速。中国建材的发展方式是以并购为主,建新线为辅。先以地方国有资产划拨为兼并的主要手段,2006年3月23日在香港上市募得资金后,开始以划拨和资金购买双拳出击,不惜重金拿下海螺在徐州的万吨线,大大提升了在行业内的地位。2006年中国建材在新型干法熟料产能上已列为第三,为改变目前区域市场规模不大的问题。中国建材将水泥作为主业发展,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扩大其市场份额,建立自己的核心市场。
 
  中国建材开始的战略布局定位是"控制中原,辐射京津,沿陇海一线成片形成大区域控制"。形成淮海地区和山东南部地区的区域;同时还通过资产划拨、持股等形式控制了山西大同水泥,河北鑫磊、泰山企业等,基本完成了初始的战略布局。
 
  在此基础上,中国建材又挥师南下,进军以长三角为核心的华东地区,在窗出巨资收购徐州海螺万吨线的基础上;今年5月,中建集团宣布拟出资与尖峰集团共同打造区域性专业化水泥公司,通过旗下控股子公司中国建材对尖峰集团子公司湖北大冶尖峰水泥公司增资。5月18日,中国建材集团与浙江光宇集团在绍兴签约,宣布收购光宇集团在浙江的所有水泥生产线。紧界着又与江西水泥签约重组,并与浙江北部一批水泥企业(约1800万吨产量)签定了资产合作协议。
  
  8月9日,中国建材(HK3323)以闪电配售的方式,在香港联交所向全球增发1.5亿H股,得到投资者的踊跃认购并大获成功,募集资金约27亿港币。本次增发的成功,为该公司在水泥等主营业务领域开展重组联合提供了巨大的资金动力支持。
 
  9月26日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由中国建材联合湖南省国资委、浙江省的水泥龙头企业尖峰集团等、江西省的水泥龙头企业江西万年青水泥等共同设立。南方水泥注册地在上海,运营总部在浙江杭州,公司首期注册资本为35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建材出资26.2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75%的股权;浙江邦达出资4.37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12.5%;江西水泥出资1.4亿元,占注册资本的4%;湖南国资委、尖峰集团各出资1.05亿元,各占注册资本的3%;北京华晨出资0.87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2.5%。
 
  从此,中国建材集团以中央企业领军者的姿态,进入华东地区,组建“南方水泥舰队”的序幕正式拉开。在全国规划一亿吨产能。形成了新的中原-华东区域连片的新战略。辐射范围从津京-淮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范围。估计中国建材集团还会有进一步的资产运作措施出台,将形成华东地区的主力军团之一。
 
  近期,在长三角的第三股势力突然出现。台湾水泥公司和嘉新水泥公司6月15日联合宣布,将通过香港上市公司台泥国际,以换股方式获取嘉新水泥香港上市公司嘉泥中国公司股权,在今年底换股完成后,将立即扩建镇江京阳水泥厂两条5000吨生产线,两大集团将成为华东长三角地区、华南珠三角地区的领导水泥制造商之一。
 
  台泥早就看好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其子公司台泥国际在1997年起就持有海螺水泥的H股。台湾水泥董事长辜成允表示,以华南战略布局广东、福建、广西,在2008年台湾及大陆年产能将超过3,300万吨。与嘉泥中国的全面协作,除了能更巩固台泥的华南策略,更能加速台湾水泥下一阶段5,000万至6,000万吨年产能目标。另外,嘉泥中国是极少数品质达到外销美国的大陆水泥业者,对于未来外销业务有所助益。
 
  嘉泥董事长张永平表示,江苏镇江的京阳水泥厂虽然已列为国家发改委公布60家重点支持水泥业名单内。但任何单一公司的实力均无法达到现时所需的超快速成长。在大陆国企不断迅速集成扩大,世界五大水泥集团加速进军中国的形势下,需要有积极相应的策略,来达到规划3,000万吨的目标。中国水泥业两岸三地策略联盟的概念,与台泥国际的协作,将使两大集团立即成为中国大陆最具潜质,及领导水泥工业的大型水泥集团,将可争取中国大陆长三角,及珠三角最大的两个市场的领导地位。
 
  两家台湾的水泥集团在台湾、大陆和香港连手的战略目标浮出水面:经过几年努力,以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和华南为主要市场,以大型熟料生产线、粉磨站、中转库、水路陆路运输等多种手段,规划目标形成近一亿吨的产能,成为中国水泥行业新的领军人之一。
 
  长三角这三股结构调整的旋风,都在国内规划一亿吨左右的产能,使长三角地区成为近来国内水泥行业资产重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未来几年,将会形成海螺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和台泥嘉新集团三角鼎立的新格局。
 
  当然,还有江苏金峰水泥,在已有两条5000吨生产线的基础上,正在筹建三条5000吨生产线,即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一支新军。
 
二,关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泥出口,创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出口2216万吨,较上年增长215%;而2006年水泥和水泥熟料累计出口猛增到3613万吨,其中水泥出口1941万吨,水泥熟料出口1672万吨。出口量同比增长63%。出口金额11.81亿美元,同比增长72.5%。
 
  2007年1-8月水泥出口1019万吨,同比下降25%,水泥熟料出口1384万吨,同比上升料22.53%。水泥出口离岸价格38.94美元,水泥熟料出口离岸价格30.01美元,均比去年同期的37.07美元和27.01美元有所上升。这说明国家对水泥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已经初见成效。 由于出口合同在2006年签定,所以预计2007年水泥和熟料累计出口接近3600万吨,基本与去年持平。
 
  我国水泥出口对水泥市场特别是季节性市场的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世界各地新建的水泥厂陆续投产,我国水泥出口将呈下降趋势,增加了国内市场的压力。
 
  华东地区是我国水泥出口最多的地区。2006年水泥和水泥熟料出口量分别为1,496.08和1,495.52万吨,占全国的78.62%和89.43%。出口水泥主要销往中东、美国、欧盟等地。出口企业主要是华东地区沿海和沿江的六家大型企业: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山水水泥及日本太平洋、韩国大宇和台湾嘉新水泥等外资企业。由于这些企业产品成本较低,质量稳定,有竞争优势。水泥适量出口说明华东地区水泥产品质量及标准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对调节华东市场也有积极的意义。
 
  2006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自9月15日起将水泥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表明了国家对资源类产品出口控制的政策导向。
 
  2007年6月,国家没有采纳中国水泥协会分年度逐步降低水泥出口退税的建议,宣布从7月1日起,全额取消水泥退税。雷前治会长说,对“两高一资”产品限制出口是基本国策。当初,为大型水泥企业进入国际水泥市场,争取暂缓取消水泥退税,是恰当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当前,国家能源供应紧张,对“两高一资”产品取消出口退税,我们应该理解和支持。
 
  预计,取消退税对华东地区水泥市场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华东地区出口大户-海螺水泥2006年水泥出口量为1396万吨,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2%;2007年上半年出口600-700万吨,出口比例降到18%左右。据券商分析:海螺出口的毛利率在34%,利润率为14%左右,出口退税的取消对海螺收益影响不大。随着国内市场盈利逐步好转而出口盈利下降的情况下,海螺会适度减少出口,并可通过提价将出口退税率取消的影响部分转移给客户。
 
  华东地区取消水泥出口退税的效应,在2007年影响不大,但在2008年将有所体现:退税效应、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状况、需求国新建水泥企业投产等综合因素的体现,将会使华东地区部分原先出口的水泥和水泥熟料返回,冲击华东市场,加剧该市场的价格竞争。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行业自律,将考验华东地区水泥企业的智慧和决心。
 
三,关于水泥浙商现象
 
  目前浙江省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了以长兴、建德、衢州、诸暨、富阳新型值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主要的龙头水泥企业是三狮、红狮和尖峰集团。
 
  全省水泥熟的料产能已达到72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比重已超过96%,消费量预计则在1亿吨左右,水泥产能仍然大于需求。
 
“水泥淅商”在长三角地区起到四个排头兵作用:
 
  一,是浙江水泥产业调整的排头兵,只用了两到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企业所有制性质的改革,除三狮外,全部改制为民营企业;完成了新型干法窑的产业结构调整,拥有近60家新型干法生产线,其中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就有15条,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经超过96%。6月15日浙江水泥协会已报告省政府,要求不再批准建设任何新的生产线。;
 
  二,是走出本地域的排头兵:在浙江水泥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只用了两年左右时间,投资150多亿元,完成了走出浙江的战略:国家重点支持的全国60家大型水泥企业中,12家淅商榜上有名,占总数的20%,分布在福建、湖南、湖北、江西、陕西、重庆和安徽,已成为当地的大型企业。此外浙商在黑龙江、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内蒙等省份投资的企业;也都成为地区的骨干企业。
 
  三,是行业自律的排头兵:面对浙江目前水泥供大于求的状况,在浙江水泥协会的指导下,浙商企业走了三步棋:一是价格自律到起到明显效果,二是在半年内两次限产保价,三是三狮、尖峰、金圆、钱潮、美亚、中利达、青石等杭州地区的水泥企业成立统一的联合水泥销售公司,统一销售。浙商的行业自律对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价格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江苏部分地区和上海市都在行业自律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今年,市场价格每吨恢复性上涨了20到30元,使整个长三角地区水泥行业接近合理的利润率。
 
  四、资产重组的排头兵:部分“水泥浙商”,面对供大于求的局面,除了走出本地域外,也选择了“见好就收”的策略,或转产其他行业或出让股权;为浙江的水泥行业顺利重组,打下基础。
 
四,关于节能减排
 
  长三角地区一直是能源紧张地区,对煤炭和电力的依赖度大。因此,该地区水泥行业的节能和资源再利用的技术改造起步较早。
 
  2006年以来,长三角地区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主要代表企业是海螺集团。据了解,海螺集团1996年与日本川崎重工共同实施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1998年2月并网发电。项目自投产以来,系统运行稳定,每小时发电量保持在7200kW。海螺公司宁国水泥厂4000t/d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2005年1月海螺集团与川崎重工再度合作,引进川崎先进技术和PH锅炉关键部件,一次性在下属的8个工厂21条生产线上配套建设11套余热发电机组,总装机规模达19万千瓦,全年总发电量约为14.6亿度,2007年全部建成。
 
  “十一五”期间,海螺公司规划在现有生产线中,全部投资建设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51亿度,减排二氧化碳气体约390万吨,节约原煤约195万吨。在中国水泥行业率先实现降低能耗30%的目标。
 
  在海螺的先发效应下,浙江在申河水泥公司采取CDM形式项目成功的基础上,浙江三狮、浙江红狮等一大批浙江水泥企业及江苏盘固 、江苏金峰、江苏金墅等一批江苏水泥企业、纷纷进行了纯低温余热改造项目。
 
  上海万安水泥公司在成功处理有毒有害工业废渣的基础上,早在2003年就与天津水泥设计院合作建成了第一条国产纯低温余热发电生产线,目前又在积极开展城市生活垃圾替代原煤的项目前期工作。
 
  上海浦东水泥厂建成的国内第一套电袋收尘系统,排放量仅为10毫克/标立方米左右,获得政府颁发的环保标兵和花园工厂的称号。在处理钢渣和污水厂污泥等废弃物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
 
  长三角地区的南京凯盛设计院、杭州锅炉集团、杭州中能汽轮动力公司、上海电站集团、上海发电研究设计院、上海盛融投资公司等大批发电设计、装备、总承包以及投资公司纷纷开发出具有各种特色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对推动我国水泥行业纯低温预热发电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7年长三角地区政府部门,都把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水泥企业列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政府有关部门采用规划控制、实施差别电价、严格生产许可证等措施,加快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对水泥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水泥产业调整的活跃状况,说明该地区不仅在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改造方面在全国领先,在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也起到排头兵的作用,该地区的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让我们对长三角地区的水泥行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manager
top